第一百五十一章 户帖_大朙药丸
笔趣阁 > 大朙药丸 >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户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户帖

  这也是田税很低,但百姓负担很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官吏的懒政、纵容,导致皇权不下乡,税收的大头进了催收粮长的口袋,小部分进了官吏的口袋。收上来的正税,又是起运一半,地方存留一半。

  现在每个县入驻十来个观政新官,原有的科房长吏授予官身后被吏部筛选打掉近半,各县原有的人情网络被击毁,陷入动荡。

  也因为科房长吏有了官身,是朝廷命官,原有的父子袭替、宗族把持科房大权的格局受到冲击,原有的吏员大族地位不稳,中低层吏员、役、使们自然想抓住机会往上爬。

  基层内斗重新洗牌,原来的粮长们就失去了靠山。

  算起来粮长们什么都不算,不是吏,不是役,也不是官府正式承认授予票书的使。

  加上观政新官们到处走动,见不得光的粮长们就此下岗,失去了盘剥百姓的名目,不受官府器重,失去了保护伞,他们自身生存都成了问题。

  没了粮长承包收税,那就得县衙出面征收……普遍懒政的恶果就此爆发,黄册一年抄一年,县衙对基层百姓的经济情况了解不深,甚至小半数百姓连户帖都没有,在法律层面上来说就是黑户。

  在春耕之后,北直隶各县就不得不重新派发户帖。

  官吏分组承包片区,一个村一个村的发放、重新制定户帖。

  普通百姓是没有身份勘合的,反正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出县,连路引都不需要,自然不需要身份勘合。他们就持有户帖,户帖记载他们的家庭情况,有多少田亩,家中人口增减、牲畜数量,有无店铺产业。

  通过户帖,普通百姓的经济、人口就能被官府准确掌握,

  从而准确收税、征发民役。

  一百一十户编成一册,这就是黄册、鱼鳞册;之所以是一百一十户,是百姓分成十班,每十年轮一圈,轮到的百姓由甲长带领去县府服役。

  明初为了贯彻户帖政策,朱元璋曾下令,没有户帖的百姓被逮到就充军处理,当地官员受惩处,有卫所军协助抓人,所以明初户帖制度实行到位,皇权得以下乡,每一户在册的百姓的财富、人口情况被户部直接掌控,征税几乎透明。

  后来不断的懒政,保甲制度都名存实亡了,户帖、黄册、鱼鳞册之类的也就走个形式。

  现在重新制定户帖,北直隶各县自然忙的鸡飞狗跳,这关系到夏税征收。

  没了粮长的暴力催征,又有观政新官深入基层走动,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去制定户帖,捡起原来的收税体系进行征收。

  京营新军磨刀霍霍就在边上盯着,徐光启又在军中推行大面积扫盲启蒙教育,真逼急了不需要吏部出面,新军分派到各县就能代替他们工作。

  参军学习文化,本就是古典军队的福利。

  不需要吕维推动,加上徐光启也想开宗立派当一派新学说老祖宗,军中很早就开始了扫盲工作。

  明军也因为庞大的卫所武官家族保证了军官的识字率,起码一个队官,得认识军令,能书写部下的姓名。

  军士想升官,除了训练刻苦立下战功外,识文学字就成了最迅速的办法。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mm.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mm.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