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血溅五步的骨气呢!_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笔趣阁 >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 第38章 血溅五步的骨气呢!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血溅五步的骨气呢!

  第38章血溅五步的骨气呢!

  【那么大宋最后实际的防御水平是什么样的?】

  【边防恍若无物,整日空谈和平理想,在对于开战事情上,更是失去了血性,大多考虑利益原则。】

  【说什么谨慎开战,成了逃战、避战的托词。】

  【朝廷军事上不堪入目,政治上却宣扬以德服人。】

  【再加上宋真宗赵恒开始确立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政治隐形规则,后世宋朝越发不堪。】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更得不到。】

  【想要对外发展却被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规则束缚住,最后只能日渐衰弱,趋于灭亡。】

  ——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感觉好冤枉,一口天下大锅扣到了自己身上,他什么时候说不喜欢战争了?

  他什么时候说重文轻武了?

  他什么时候说要放弃防御专注于内政了?

  他一辈子的目标可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啊。

  这段时间之所以停止战斗,就是为了休养生息,一举消灭北汉啊!

  赵德昭若有所思的说到:“父皇,也许是二叔当初对辽的大败,产生了畏惧心理。以至于传到后世竟成了那个样子。”

  赵匡胤颇为赞同的点点头:他也觉得是这样。

  弟弟不争气,打了败仗完了还想把自己的害怕心理裹一层包装,于是便对外宣扬这是“祖宗之法”。

  当真是自己的亲弟弟啊!

  好在赵匡胤已经被气习惯了。他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儒家上。

  这儒家居然带领大宋走上了君子、道德之路!

  可再怎么道德,国防也不能减弱啊,不讲究利益了啊!

  这君子之礼都快把自己治没了,简直是天下的笑话!

  可儒家又为何能够影响到如此大的范围呢?

  ——

  唐朝,贞观三年。

  同样的问题他们也有。

  长孙无忌拱手道:“文官的力量本身并没有那么大,但是为了压制武将,文官从皇帝那里得到了大量的权力的游戏。”

  “以至于后期皇帝难以收回,便形成了完整又有强大的文官的势力团体”

  “而且当时社会风气偏向文官,再加上宋朝长期传承的压制武将的思想,文官的地位又不能动摇的太狠,以至于文官的势力渗透到方方面面。”

  ——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此时的康熙刚打完雅克萨之战,准备谈判。

  见到神迹中的话不由得感叹道:“当真如此,战场上不能击溃对方,谈判桌上又能拿到多少?”

  “倘若大清没有这次大胜。这帮豺狼野狗又怎会与朕谈判!”

  ——

  秦朝。

  有些人已经慌了神。

  叔孙通眼见着宋朝的儒家文人搞出了这种事情,当即连声反驳道:“陛下!我儒家的思想你是有所了解的!”

  “怎么可能造成后世那种情况,盲目推崇道德主义!我儒家传承定是被奸诈小人利用了啊!”

  这番话他说的也是真情实意。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此时的儒家文化与后世还是有些不同。

  秦始皇自然也很清楚,眼下的儒家理念是无法做到那样的程度。

  出言安慰道:“诸位儒家文人我自是了解的,无需挂怀。”

  ——

  汉朝,元狩四年。

  此时的董仲舒年岁已高了,看到神迹中宋人的理念,也是勃然大怒:“我儒家何时出了这等思想?”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骨气呢!这些所谓的道德礼仪不过是懦夫罢了!”

  “这分明就是一群奸佞小人,打着儒家的旗号为自己谋求利益了,怎配称为儒家学子!”

  【再来看看今天的主角宋太宗赵光义。】

  【先前高粱河一战虽然大败,但他并没有放弃收复旧土的决心和勇气,这是好事。】

  【可问题是他并没有对先前的失败进行思考,并没有意识到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

  【他只想着接下来要找一个好时机,一举大败辽军,重新树立自己的威严。】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耶律贤驾崩,太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登基,年方十二,尤其母后天皇太后奉遗诏摄政。】

  【赵光义得知辽朝契丹主少,母后专政的情况后,自认为时机已到,大量的积累了战略物资,准备发兵攻打一波,史称为庸熙北伐。】

  ——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完全无法理解,他奇怪地看着赵光义:就因为皇帝年少,太后主政,你就觉得辽国就好欺负吗?

  这也不是辽国第一次太后主政了!上一个应天皇太后就不是省油的灯啊!

  自己的这好弟弟打仗前都不收集一下敌人的情报吗!——

  汉朝,元狩三年。

  刘彻也在嘲笑赵光义,连他都看出来了。

  神迹中的奉诏摄政就足以显示这皇太后的实力,如果遗诏为真,辽景宗一代帝王都认可这个太后的能力,显然不是昏庸之人。

  若遗诏为假,这个太后能伪造出假遗诏,得到朝廷上下认可,更不是泛泛之辈。

  这赵光义竟以为此人如此好对付,当真可笑。

  ——

  辽国,保宁五年。

  耶律贤握住了萧绰的手,动容说道:“不曾想我居然让你承受如此重的担子。”

  几位大臣在一旁满眼担心,虽然日后还有皇后支撑朝政,可陛下过早驾崩,终究是他们的失职。

  【实际上赵光义本不该如此觉得辽朝虚弱,那么问题出现在了哪呢?】

  【历史上这位承天皇太后把控朝政时,是辽朝的黄金时期,她令辽朝“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

  【赵光义在此时与她开战,实在是大错特错。】

  【而赵光义之所以会误判,很大部分程度上源自于文人。】

  【承天皇太后对辽朝卓著的功勋都建立在宋朝的大败上。宋朝文人自然对他心生埋怨恨。】

  【于是一堆讽刺她的“小作文”在宋朝流行不断,而且前人也没几个逃过去的。赵匡胤受影响的根源也是来源于此。】

  ——

  汉朝,元朔元年。

  汉武帝刘彻莫名觉得有些讽刺,打不过也就罢了,还背地里讽刺人家,这等人也配称作文人?

  怕不是写了几个大字就自称文人了吧。

  下面大臣纷纷充耳不闻,那“小作文”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词,以自家皇帝的风格,被宋朝的那些酸腐文人议论是必然的。

  ——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都不想说了,自己本来就上位不正,按照他们的君子之礼,那小作文不得写上个几百篇。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mm.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mm.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