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不枉我的教导。_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笔趣阁 > 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 第21章 不枉我的教导。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不枉我的教导。

  【自明朝朱棣开始,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开始了广为流传。】

  虽然确实有威胁,但在足够大的外部压力下,明朝内部的团结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可怕的。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满脸欣慰的看着未来的大明,自己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可随即又是一抹忧虑,自己虽然迁都成功,可对后世子孙的教育却出了大乱子,明朝竟然连三百年的时间都没有!

  宋朝。

  赵匡胤还没有缓过神来,他自以为一路上虽有难关,可终能克服,可就在你要放手一搏之时,突然有人告诉你,你的结局是失败的,你做不到,比被剧透更惨的是被剧透了坏结局。

  他辛苦一生打拼下来的大宋在神迹中仅落了个想变成宋朝那样的负面例子。

  他亲手带出来的大宋军队可是为他打下了荆湖、后蜀、南汉、等等,为他开疆扩土,怎么可能有问题?

  只有军队中的将领,自己也削弱了啊,杯酒释兵权可是将最优秀的禁军都放在了身边,都由在自己手里,地方在独大也不会大到什么地步。

  最后是将领派系问题?当年的那一批人确实可能对他心生怨气,可他们能成什么气候?

  而且他们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让军队差劲到这个地步,被地方围剿!

  那么就只能是皇帝的问题了,他转头看向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脸上露出瘆饶微笑,他的手已经握住了旁边的棍子。

  唐朝,贞观三年。

  先前,他们一直不明白为何皇帝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如今看来是藩镇之乱了,可就在他们讨论如何避免的时候,就听到了让人眼前发黑的消息。

  “国,国都六陷?”李世民感觉自己眩地转,几乎喘不上气。

  一旁的长孙无忌顿时吓得赶忙扶住了他:“陛下,放松,这其中定是发生了特殊情况,冷静,冷静啊!”

  已经有人开始叫太医了,随着太医赶来,给李世民按摩了一会,才让他逐渐回过神来,却不由得悲从中来:“我大唐后世竟落得如此下场!那可是国都啊,丢了六次啊,整整六次,我大唐还有何颜面!”

  他长长吐了口气:“皇帝尚且如此,我大唐百姓将来要面对的是何等纷乱之争啊!”

  朝廷里只有李世民的声音空荡荡的回响,他们也都清楚藩地的威胁不,可谁能想到最后连国都都没了!

  国都的陷落,那子只能出逃,这对朝廷的威望的打击是巨大的,而且也证明帘时的朝廷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

  这与那周子有何不同?名义上一统下,可实际上那个诸侯王听他的话?

  更何况战乱不止,中央陷落,子出逃,地方政府该如何是好,百姓们又何去何从?

  大唐还是大唐吗,还是他李家的江山吗?

  李世民的心里已经被阴霾所占据,而阴霾之下是无穷的怒火!“是那个不孝子孙,把大唐带入了这种境地!”

  【自古以来,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一直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北方则大多难以通行,经济发展明显输南方不止一筹。】

  【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下,南北双方的割裂进一步加深,而朱棣将京城迁移到北方,变相的促进了经济中心向北移动,将国家的力量辐射到更边远的地区】

  【使经济在全国南北两地都开始流通起来,互通有无的交流加深,使得明朝的国力有了较大提升。】

  【而北京的独特位置,决定了它需要大量的来自于南方的物资,他们都由漕运运输,也因此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复苏。】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着朱棣手下的大明蒸蒸日上,大殿里阴沉的氛围有了些许好转。

  朱元璋先开了口:“老四这件事做的不错,没有盲目听我的话,往南迁,三思后行,不枉我的教导。”

  汉朝初年。

  刘邦看着神迹中江南的繁华眼中满是精光:“公还是好穷啊!”

  他也清楚自己只是吐槽罢了

  自己崛起于微末,下久经战乱,百姓已是苦不堪言,哪里像明朝一样,开始考虑地方发展平衡问题了。

  大汉终究是刚走上正轨,百废待兴,眼下最缺的其实是时间!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死死盯着漕运两字,他就要开始北伐匈奴了,可经济终究是硬伤,能多赞些粮草兵器,总归是好的!

  如今从神迹中得知漕运百利无一害,那没道理不去尝试一番!

  可是下面的人确实尴尬不已,此时汉朝要开通漕运,必然要举全国之力,可军队怎么办,地方不配合又该如何?

  刘彻看到半没人话,只能将目光移向桑弘羊,而他片刻后也没有让刘彻失望:“陛下可先开通封国之外的水利,届时地方看到好处,自会求着加入,只是北伐一事要延后了。”

  刘彻满意的点点头,他也清楚这是个大工程,不是自己一句话能办完的,眼下已经很不错了。

  【迁都北方虽然从长远看好处多多,可眼下却也是有不少负面影响】

  【环境差劲、边防军队压力大增这些问题还好,朝廷对南方掌控的下降是难以解决的。】

  【无法掌控南方,就收不到税,没了钱就保证不了军队的战斗力。】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额头的青筋已经开始跳了起来:“原来南方不止士人作怪啊,这些地主豪绅也没少帮忙把!”

  永乐十六年。

  朱棣教导着太子太孙:“你们要明白,人口少了不少大明没人了,人是被地主拿去了,对于这些只为一己之私,没有长远眼光的人,万万不能留情,你们可明白?”

  父子二人也是脸色难看,纷纷点头,朱瞻基更是道:“爷爷,咱们应该把这条规矩写进祖训当中!”

  宋朝。

  “自己打压武将,扶持文人做的到底对不对?文人会不会也给自己偷税漏税,结党营私?”赵匡胤颇为头疼的想到。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mm.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mm.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